說起千古一帝,大家定會想到秦始皇,把中國推向統一時代,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。在大秦王朝的背后有著這么兩個人,一個是呂不韋,另一個是李斯。呂不韋幫嬴政坐上了國君寶座,李斯幫秦始皇治國理政,各有千秋,但兩人的結局卻非常相似。那么李斯與呂不韋誰更有才華呢?

呂不韋擅長經商,士農工商,按照當時的社會地位,商人是最低的,但這并不影響呂不韋的向上之路,通過信息差來做買賣,他很快就腰纏萬貫。
一次偶然的機會,呂不韋來到了趙國首都邯鄲經商。不經意間結識了一位秦國公子-異人。當時國與國之間為了互相牽制,都將對方的兒子作為人質。秦國和趙國之間也不列外,而異人就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,但他只是太子的妾氏所生,所以也不被看好。
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,在邊境區域經常有摩擦,兩國虎視眈眈,劍拔弩張,所以異人在趙國也不被待見,生活的不太如意。說到這里,常人就會放棄與異人的結交,畢竟咋看起來異人沒有什么好的前途。但呂不韋卻不這么認為。
通過多番打聽,呂不韋終于得知太子安國君有一位非常寵愛的女人,叫做華陽夫人,而且膝下無子,機會來了,呂不韋已經聞到了大大的商機。
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:“呂不韋賈邯鄲,見(子楚)而憐之,曰:‘此奇貨可居。’”呂不韋為了結識華陽夫人,花了大量的金錢進行疏通,賄賂了華陽夫人的弟弟,得到了和華陽夫人的見面機會,在她面前呂不韋說出了華陽夫人無子嗣的缺點,萬一皇帝歸天,勢必失勢,何不趁早打算,華陽夫人茅塞頓開。
接著呂不韋就開始了力推異人的各種優點,讓華陽夫人將其收為養子,商人畢竟是商人,能說會道,在呂不韋三寸不爛之舌下,華陽夫人連連點頭,轉身就去和太子吹起了枕邊風。
安國君經不住華陽夫人的連連懇求,不但答應了她收養子的請求,還命呂不韋為異人的老師,負責督促學習。作為異人,本身在趙國就過得不如意,難得有那么好的機會,自然求之不得。
萬事俱備只欠東風,趙國不肯輕易放人,畢竟秦趙兩國摩擦不斷,呂不韋只能再用重金上下打點,趁著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將異人送出了趙國。在異人還未逃出趙國期間,異人看中了呂不韋的小妾趙姬,呂不韋已經砸了大量的金錢在異人身上了,也就不在乎這些了,直接將趙姬送給了異人,而趙姬也很快為異人生下了一個兒子,誰也想不到這就是日后叱詫風云的秦始皇嬴政。
不久,太子安國君順利繼位,可惜只做了三天的君主就離世了,異人作為華陽夫人的養子,深得寵愛,堂堂正正的登上了皇位,同時將異人改名為子楚,為了報答呂不韋的知遇之恩,冊封呂不韋為丞相,呂不韋立馬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上人,權傾朝野。
三年后,子楚也離世了,太子嬴政繼位,呂不韋就成了仲父,這招奇貨可居可謂是完勝。呂不韋不僅完成了身份的轉變,更是將自己推向了政治巔峰,聰明睿智,眼光長遠,體現的一覽無余。
說完了呂不韋,我們再來看一下李斯。李斯的逆襲之路也可謂堪稱典范。李斯并非秦國人,原本只是在楚國的地方上做了一個小官,雖然衣食無憂,可以很順利的走完自己的人生。但不甘寂寞的他卻有著自己的人生抱負。
在實現自己的抱負之前,必須先武裝好自己,充實好自己。李斯拜在了荀卿門下,刻苦鉆研,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理論,形成了自己的學問研究,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
當時的秦國十分強大,無論在經濟、文化、軍事上都遙遙領先于他國。于是李斯主動來到了秦國,憑借著自己的才干在丞相呂不韋的府邸謀得了一個差事。
李斯的人生從此平步青云,在呂不韋的舉薦下,李斯得以和嬴政共商國事,運用帝王之術,李斯提出了統一全國的想法,得到了嬴政的賞識,同時建議使用離間計促使他國內亂,為逐一征討取得時間。嬴政照辦,這些建議全部一一奏效。
而六國自然也耐不住了,派出了很多內奸阻撓秦國東進。嬴政知曉后,下了逐客令,讓所有在秦國擔任官員而非本國國籍的全部趕離。李斯自然也在其列,《諫逐客書》橫空出世,李斯寫下此書,勸諫秦王收回成命。
文章始終圍繞“大一統”的目標,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,正反論證,利害并舉,終于打動了秦王嬴政,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,恢復了李斯的官職。
大秦統一六國后,李斯更加發揮了他的治國能力,幫助嬴政廢分封,統一文字,統一度量衡,統一貨幣,修馳道車同軌等。
李斯的一生,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。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,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,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,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。
說到這里,那么呂不韋和李斯誰更勝一籌呢,應該說是各有千秋,他們有共性,都有著積極進取的思想,且付諸于實踐。若沒有呂不韋,就不可能有嬴政,更不可能有后來的大秦。若沒有李斯,秦國也不可能統一六國,更不可能讓秦國發展的蒸蒸日上。
結語:論兩人的功績都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。但兩人的結局卻非常的相似。呂不韋自殺,李斯被腰斬。究其原因,都是被權利蒙蔽了雙眼,呂不韋自以為秦國的天下不僅是嬴政的,更是自己的,在后宮隨心所欲,和趙太后淫亂后宮,還送美男嫪毐進宮,結果自取其辱,被迫自殺。